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必然朝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方向发展为了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经验都会出现极大程度的变革。
1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是多样化的,以下从新一轮教学改革、经济联系更为紧密、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等方面出发,对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国内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1.1 新一轮教学改革
许多高校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都开始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面对新时代的要求和国际、国内的竞争格局,我国的各大高校正在积极地启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制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具有自身发展优势的高校发展战略和专业定位。在这一前提下如果想要搞好高等教育的改革,则需要通过制订科学的专业定位和研究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并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研究专业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改革效果[1]。
1.2 经济联系更为紧密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更为紧密。有学者在研究了高等教育国内外发展趋势后认为,面向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经济形势进行紧密联系。考虑到高等教育与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等教育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走向了社会大舞台的中心,并且成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中心。其次,高等教育迅速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了良好的契机和平台。因为我们可以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代表着教育资源的国际化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国际化,故参与国际化竞争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战略[2]。
1.3 注重人文素质培养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更加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高等院校在开展科研方面的国际合作时应当鼓励学生学习第二语言,并将外语与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将其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措施。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高度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还产生了新的内涵,就是课程的国际化和就业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应更注重人文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更加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确保自身发展的大趋势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互相吻合[3]。
1.4 充分考虑市场需求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也开始考虑市场的实际需求。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变革,并且这种变革越来越快同时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使得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越来越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其次,高校的价值越来越依赖于社会的认可和肯定,这也充分说明高等院校正在从“象牙塔”逐步走向社会,并会最终完全融入国民经济的主战场[4]。
2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优化建议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优化建议应当是明确的,以下从增强课程实用性、添加绿色建筑内容、强化市场经济意识、明确专业发展定位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优化建议。
2.1 增强课程实用性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优化的第一步是增强课程的实用性。高等院校在增强课程实用性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工程也开始朝着实用型、经济型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从“精英教育”开始迅速向“大众教育”转变,特别是连续多年的高校大扩招使得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甚至相反的变化。其次,高等院校在增强课程实用性的过程中,应当确保课程的内容与本专业定位和发展发符合,能够紧密跟上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步伐,从而保证建筑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不落伍。
2.2 添加绿色建筑内容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优化的关键是添加绿色建筑内容。高等院校在添加绿色建筑内容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规范自身的专业名称和培养目标,从而确保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成为绿色建筑技术方面的主要倡导者,以及良好室内环境与健康生活主要技术实现者。其次,高等院校在添加绿色建筑内容的过程中还应当在课堂中增加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内容,并以国际合作实例作为技术内容的论证。此外,高等院校在添加绿色建筑内容的过程中还应当定期为学生讲述建筑工程绿色化、环保化、节能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使学生了解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和重新定位的趋势。与此同时,高等院校在添加绿色建筑内容的过程中应当借鉴别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以此为基础来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并进一步优化现有的人才培养框架,以期获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章来源:《中国设备工程》 网址: http://www.zgsbgc.cn/qikandaodu/2020/0828/656.html
上一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研究
下一篇:浅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促进建筑发展的措施
中国设备工程投稿 | 中国设备工程编辑部| 中国设备工程版面费 | 中国设备工程论文发表 | 中国设备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