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暖通节能设计剖析

来源:中国设备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建筑工程的使用性能、居住感受及外表的美观性,都与暖通工程的设计息息相关,为了保证暖通工程的设计过程能够充分体现节能环保的理念,在暖通工程的设计过程当中应该将建筑工

建筑工程的使用性能、居住感受及外表的美观性,都与暖通工程的设计息息相关,为了保证暖通工程的设计过程能够充分体现节能环保的理念,在暖通工程的设计过程当中应该将建筑工程的环境设计内容当作暖通工程设计的依据,使得暖通工程与建筑工程能够形成科学互补的整体,为人类提供更高质量的建筑居住环境,提高暖通工程的节能性与环保性。随着我国节能环保策略的推广,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暖通工程节能设计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暖通设备工程节能设计对建筑环境的影响

1.1 给室内空气带来的影响

暖通设备对室内空气有很重要的影响。在一些暖通设备施工当中,部分设计人员为了追求节能性,采用一些机密性、绝密性的材料提高建筑保温隔热的效率[1]。这些材料往往会降低室内外空气交换的速率,使得室内空气难以流通,降低室内的空气质量。

1.2 给室内环境带来的影响

暖通工程是智能化社会工程建设项目的重点之一,但是在实际的设计与建设过程当中,相关人员经常会忽视暖通工程对整个建筑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因为暖通工程在运行过程当中会产生污垢与灰尘,若是不能及时清理暖通设备,长时间的积累会让暖通设备内的污垢与灰尘滋生大量的细菌,影响到整个建筑环境质量,降低人们的生活品质[2]。相关人员必须高度重视暖通设备建设过程中对建筑环境的污染问题,将其考虑到具体的设计当中。

1.3 给居住环境带来的影响

为了通过暖通空调,达到室内湿度、温度最佳的目的,人们要进行空气置换的行为,但是在这一过程当中,室内环境的舒适程度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例如,在夏季的时候,暖通空调会降低室内的温度,但是室外温度较高,在室内外温差悬殊较大的情况下进行空气置换时,会很容易产生一种不适的感觉,降低居住者的生活品质。

2 建筑环境和设备工程(暖通)节能设计要素

2.1 应用BIM技术模拟设计方案

BIM技术在建筑行业当中的应用屡见不鲜,暖通工程也不例外,将BIM技术引入到暖通工程的节能设计方案当中,可以模拟设计方案的实施过程,控制建筑能耗与成本的高低,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适用性[3]。BIM技术对新风系统运行情况的模拟能确定风机出口空气的温湿度状态,从而确定新风机组过滤段内过滤器两侧的压差,通过BIM技术对新风系统运行状况的模拟,推演过滤器的更换时间,提高新风系统运行的效率。

2.2 引进新资源与可再生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工程项目当中的应用效率较高,但是由于技术的欠缺,使得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不高,而且后续也会产生很多污染物质,不仅浪费了自然资源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在暖通工程的节能设计当中可以引进新能源或可再生资源,改变不可再生能源应用对环境带来的破坏以及坐吃山空的现状,提高暖通工程的环保效率,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3 控制结构设计与施工

在对建筑环境展开设备施工之前,首先要勘察建筑施工的地点,结合建筑整体结构,开展科学规范的施工[4]。在建筑环境的暖通设备施工当中,减少东西朝向类型的建筑设计,若是存在东西朝向的施工项目,就要通过降低窗户施工的数量,达到降低项目对建筑环境影响的目的。空调房的高度一定要高于非空调房,同时降低空调房外表面积,通过浅色装饰的方式,减少强烈色彩对人类居住体验的影响。除此之外,为了使房间布局合理,提高建筑环境的视觉审美效果与实用效果,需要对房间进行集中的布置管理。

2.4 选择合适的设备

暖通设备的质量影响着建筑环境的使用效果,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注重设备选择的合理性与实用性,结合建筑本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设备,保证设备运行时的效率,减少设备使用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通过对设备能耗状况的分析,选择节能功效强的设备,提高设备运行的节能效率,使得建筑环境与设备节能施工二者保持一种平衡状态,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益,为居住者创造一个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同时减少能耗,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为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3 结 语

暖通设备工程的节能设计对技术性与专业性的要求较高,本文简要探究了建筑环境与暖通工程节能设计的实用性与科学性,就我国目前暖通工程节能设计的发展现状而言,还存在着些许不足之处,相关人员只有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不断的改进设计,推动暖通设备工程行业的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对建筑节能设计的要求。

文章来源:《中国设备工程》 网址: http://www.zgsbgc.cn/qikandaodu/2021/0222/1080.html

上一篇:党员亮出来,设备靓起来
下一篇:互惠共赢模式下的一体化教学探索以贵州建设职

中国设备工程投稿 | 中国设备工程编辑部| 中国设备工程版面费 | 中国设备工程论文发表 | 中国设备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