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中国交通工程学科开拓者杨佩昆学术生涯记录新

来源:中国设备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7月14日,《引领交通学科镌刻时代印记——同济大学杨佩昆教授学术生涯》一书在同济大学首发。同济大学供图 中新网上海7月14日电 (黄艾娇 许婧)讲述中国交通工程学科开拓者、同济

7月14日,《引领交通学科镌刻时代印记——同济大学杨佩昆教授学术生涯》一书在同济大学首发。同济大学供图

中新网上海7月14日电 (黄艾娇 许婧)讲述中国交通工程学科开拓者、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杨佩昆教授60余年教学科研生涯的《引领交通学科镌刻时代印记——同济大学杨佩昆教授学术生涯》一书14日在上海首发。

1956,杨佩昆接受同济大学委任,参与筹建全国第一个城市建设专业;1961年,他编写完成全国第一本《城市道路与交通》统编教材,带领学生系统开展交通工程研究,开启中国“城市道路与交通”教学以及交通工程学科研究的大门;1979年,杨佩昆主持成立国内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开创了中国系统化交通工程学理论研究与教学的先河;1991年,杨佩昆在上海研发中国首个道路交通诱导系统,被国际电器电子工程师学会授予“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突出贡献奖”;1995年,出版《交通管理与控制》全国统编教材,为国内第一本同类教材,为交通工程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国家建设部原部长、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原主任汪光焘,以及来自清华大学、东南大学、长安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以及科研院所、规划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的专家学者、校友及杨佩昆先生的弟子等,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新书发布会暨交通工程人才培养研讨会,对该书出版表示祝贺,并表达了对杨佩昆先生为师为学崇高风范、为中国交通工程学科发展所作重大贡献的景仰之情。已88岁高龄的杨佩昆先生通过视频致辞。

方守恩表示,《引领交通学科镌刻时代印记》一书,既是对以杨佩昆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同济交通人潜心研究、引领前沿发展历程的回顾,也是对同济大学城市交通与交通工程学科60余年不懈探索发展历程的总结,是研究中国交通工程学科发展的宝贵资料,也向国际交通界提供了一份珍贵的中国交通工程学科发展史料。相信杨佩昆先生等老一辈同济交通人爱国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将在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师生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从而为智能化信息化时代交通强国建设作出同济交通人新的更大贡献。

本书由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综合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22篇文章组成,每篇重点讲述了杨佩昆先生教书科研生涯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包括《勤获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第一桶金”》《蹉跎岁月中酝酿“中国交通工程”》《自行车王国中探求车流规律》《李国豪支持创建国内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第一个先机:第一个公派赴美进修交通工程的访问学者》《推广效益显著、简单易行的“新式交叉口”》《第二个先机:同济大学成为国内第一个培养交通工程学科研究生的高校》《第三个先机:主持国家“七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最早走进“智能交通(ITS)”的中国践行者》等重要篇章。

会上,一段杨佩昆教授早年主动挂职当了半年基层交警的经历被屡次提及。那是1961年,杨佩昆不满足于当时的教材和文献中对交叉口交通运行分析及理论计算方法,主动申请到上海市交警总队挂职当交警,他在上海西藏路的几个交叉口轮流值岗。每次执行任务时,他都多个“心眼”,特别留意车辆通过各交叉口时的各种状况。他在不同的交叉口,观察到在红绿灯控制下,车辆出停车线后,通过交叉口及交叉口内各特征点所需的时间,各类交叉口各不相同,他就在心中暗暗梳理着所看到的车辆通过交叉口的状况的类型。当交通警察时对交叉口车辆运行建立的清晰的感性认识,以及所获得的方法论,被认为是杨佩昆学术生涯中得到的“第一桶金”。从此,道路交叉口和南来北往的车行通过状况成为他一辈子潜心研究的对象。

与会的校内外专家学者、校友及杨佩昆先生的弟子们在发言中表示,杨佩昆先生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教书育人、实践探索、开拓创新,指导培养了无数交通领域的学者和国家建设技术人才,为各地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工程设施设计、智能交通控制系统与交通管理技术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引领着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在中国交通工程学科领域建设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完)

文章来源:《中国设备工程》 网址: http://www.zgsbgc.cn/zonghexinwen/2020/0716/375.html

上一篇:【招标】航道信息化基础设施补充建设工程设计
下一篇:中国基础工程综合信息中心丨新基建时代,企业

中国设备工程投稿 | 中国设备工程编辑部| 中国设备工程版面费 | 中国设备工程论文发表 | 中国设备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