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林鸣为首的建筑设计团队,历时9年终于将港珠澳大桥建造完毕,并且港珠澳大桥在日前宣布正式通车。这堪称是世界奇迹,那么关于港珠澳大桥的总工程师你是不是也十分好奇呢?这才是真正的国之巨匠,中国的腾飞与发达离不开像林鸣一样默默坚守付出的人。
港珠澳大桥通车
林鸣,男,汉族,1957年10月出生,1981年5月入党。中国交建总工程师,自2010年12月起,担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率领数千建设大军奔赴珠江口伶仃洋,开始了攀登世界工程技术高峰的创新之路。2015年4月28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4年4月21日荣获“2014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称号。2018年4月,获得2018年“最美职工”荣誉称号。
人物事迹
2000年,林鸣负责建设时为中国第一大跨径悬索桥的润扬大桥,其中南汊悬索桥北锚碇因其体量大被誉为“神州第一锚”。北锚碇需要在长江边上深50米的基坑内施工,长江和基坑之间的土堤若有闪失,江水将瞬间灌满基坑。工人们望而却步时,林鸣毅然拿起小板凳坐在基坑底陪工人们一起施工。润扬大桥通车时,林鸣与小板凳的故事上了央视《新闻联播》,他被誉为“定海神针”。
在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林鸣更是毫不犹豫地扛起了工程责任的全部重担。林鸣主持建设的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难度最大的部分。这是中国建设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设计施工均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
沉降幅度是海底沉管隧道稳定性的重要考量指标,也是对勘测、设计工作精确性和科学性的有力验证。世界同类工程沉降一般在15—25厘米。而在林鸣的建设团队精细勘测,精细设计,精细施工,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整体沉降不超过5厘米,在中国深海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
从1978年考上大学到2017年完成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林鸣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整整40年的沧桑巨变。
在这40年间,从科员到总工程师,他的头衔随着工作的调整不断地变化。这背后对应着一个个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折射出我国桥隧建设发展的轨迹。
紧跟时代脚步 成长为大国工匠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民营资本介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此起彼伏。被称为首例民营资本BOT项目的泉州刺桐大桥开工兴建,林鸣担任施工方领导小组组长指导二航局四公司承建。这个项目让他元气恢复,斗志倍增,他们仅用了16个月就完成了大桥主体施工,让二航局上下对这位年轻的项目经理刮目相看。
之后,他更是在担任武汉三桥项目经理期间展露才华。那是他第一次在跨越长江的大型桥梁工程里担任负责人,面对跨度600米的斜拉桥项目,他认认真真,谨小慎微。
在遇到了诸多闻所未闻的技术难题时,林鸣对自己的团队说“我们要以此为起点,走到长江下游去,拓展更大的市场、承揽更大的工程!”他带着团队骨干驱车东进到江苏考察学习,车过江苏界时,他感到车子立马变得平稳、舒适,这对林鸣的触动很大为什么人家的路面、桥头不跳车?人家的施工理念先进在哪里?
参观江阴大桥,林鸣带着大家从模板开始,一直看到桥面现浇防护墙,他仔细地问,认真地学。在江苏的学习直接影响到后来他在润扬大桥的工程实践。也就是在润扬大桥北塔施工中,林鸣和他的团队真正成熟了起来。
回想起那160米高的主塔爬模施工,林鸣说,当时最头疼的是找不到高空作业的工人。因为北方的水工施工人员很少在这样的高空作业,不要说干活,就是站上去头都晕。
他们主动向德国人请教,花费700万元,创新性地采用液压模板获得了成功,时任交通部部长黄镇东得知后非常高兴。这标志着中国的桥梁建造技术上了新的台阶。“要感谢黄部长,从江阴大桥开始,黄部长就要求锻炼中交自己的队伍,提高交通建设主力军的市场竞争力。今天看来,英明决策啊!”林鸣说。
进入新世纪,林鸣应邀担任南京三桥的副总指挥、工程总监、总工程师。角色的转换,使林鸣对桥梁施工管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他的工程把控能力进一步加强,为其日后指挥超级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2005年,他担任中国路桥集团总工程师,同期开始了港珠澳大桥的前期工作。2011年,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开工,历经7年苦战,林鸣率领4000多中交建设者施展本领,倾心报国,成就伟业。他本人获得了“2014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称号、全国劳动模范等殊荣,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大国工匠。
文章来源:《中国设备工程》 网址: http://www.zgsbgc.cn/zonghexinwen/2020/0718/393.html
中国设备工程投稿 | 中国设备工程编辑部| 中国设备工程版面费 | 中国设备工程论文发表 | 中国设备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