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正在火热建设,预计2024年底具备通车条件;北京第一实验学校、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通州院区等备受关注的民生项目也将于今年开工落地城市副中心……
昨天,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地,工人们正加紧施工奋战。
日前,市发改委公布2021年“3个100”市重点工程计划,总投资达1.3万亿元。记者梳理发现,涉及北京城市副中心57项,其中20项为今年新开工项目,有效带动形成了城市副中心等区域投资增长极,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这是北京第三年推出“3个100”重点工程计划:每年集中推动100个基础设施项目、100个民生改善项目、100个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其中北京城市副中心涉及重点基础设施项目21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23个,高精尖产业项目13个。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市重点工程项目也拓展出新的内涵:更加突出以一体化交通体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多元多向多通道的资源供给保障设施,打造韧性和安全城市;更加突出针对疫情防控暴露的公共卫生等短板,精准补齐公共服务重点区域结构性缺口,推动城市更新集中连片出效果;更加突出“两区”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塑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北京智造”“北京服务”。同时,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的强力引擎,成为了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拉开城市发展框架的重要支撑。
01
基础设施
城市副中心新添两座站城一体化交通枢纽
特高压等输变电工程将为城市副中心供电提供有力支持。
“今年,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更加突出功能性、关联性、带动性,打造四网融合、站城一体、区域联通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充足、高效、清洁的市政基础设施,带动城市发展框架和功能布局调整,让城市更加韧性、智慧、绿色、宜居。”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在备受关注的站城一体化交通枢纽10个重点项目中,城市副中心占4个,其中有2项新开项目,包括通马路交通枢纽建设,17.6万平方米;环球影城北交通枢纽,8.5万平方米。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和东夏园交通枢纽均为续建项目。前者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未来将实现7线交汇、5轨换乘;后者4.9万平方米,计划引入10条公交线路,建成后将成为城市副中心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的核心衔接点。
城市副中心今年还将继续织密城市道路网络,新建城市主干路运河东大街东延,全长 2.1公里;续建通马路改扩建工程,全长6公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继续推进广渠路快速公交系统,以及文旅区西区公交中心站,以畅通各重点功能区间的交通联接,完善轨道交通和地面交通接驳换乘。
此外,水务工程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工程和北运河船闸建设工程(打捆),以及能源设施北京东特高压—通州500千伏送出工程的北京段,通州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起步区地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以及河东资源循环利用中心(一期)也正在加紧建设中。
02
民生改善
六大新开项目涉及教育、医疗、文体和城市更新
潮白河森林生态景观带建设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今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新添学校数目将增至4所,医疗、养老院区增至8所,文体项目增至8个,以及生态绿化、城市更新项目3个。
“今年重大民生改善工程将以更大力度、更加精准、更有温度的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引导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资源更加均衡配置。融合贯通大尺度绿色空间,让人民群众享受更优质生态服务。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让老街坊过上新生活。”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称。
教育方面,北京第一实验学校为新开建项目,建设规模约9.7万平方米,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生活用房、运动场地、室外工程等建设。据此前市教委消息:北京第一实验学校将落户城市副中心宋庄地区,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市教委直属财政补助的独立法人事业单位。
在医疗领域,22个医院项目中也有多个项目建在通州,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通州院区将于今年开建成为重磅消息,将设1000张床位。其余5项均为续建项目,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规模约9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为医技综合楼、干保楼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危房改建项目,规模约5万平方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规模约37万平方米,地下2层,地上9层,集医、教、研、防、国际交流于一体;北京卫生职业学院新院区建设项目,规模约26.6万平方米。
文章来源:《中国设备工程》 网址: http://www.zgsbgc.cn/zonghexinwen/2021/0303/1124.html
上一篇:长春光华微电子设备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技术筑
下一篇:北京冬奥会工程节后复工有序推进
中国设备工程投稿 | 中国设备工程编辑部| 中国设备工程版面费 | 中国设备工程论文发表 | 中国设备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