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比长城更伟大的古代工程,无数民众因此受益,

来源:中国设备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引言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千古名句,说明了身居高位者应该为民考虑。《荀子·哀公》说也写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广大群众如水,统治

引言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千古名句,说明了身居高位者应该为民考虑。《荀子·哀公》说也写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广大群众如水,统治者如同小舟,唯有顺民心者才能航行顺利,若是不为人民考虑,一味盘剥,自然会引起民愤,统治的时间也不会长久。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发明,但只有对人民有益处的才能流传下来,在这其中就包括新疆的坎儿井。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基本以农耕文明为主,而水利则是农业的命脉。在机械化时代没有到来之前,农业完全是“靠天吃饭”,因而只有在400毫米降雨线内的地区,才是农耕文明最为发达的地方,即古代所说的“中原地区”。即使到了清朝末期,400毫米降雨线之外的新疆、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地还属于苦寒地区,少人居住。

01

新疆东部的吐鲁番地区,地处我国四大盆地之一,虽然属于古西域范畴,但也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从汉代开始,匈奴、柔然、契丹等少数民族西进过程中,吐鲁番都是必经之地,也是必争之地,因而这里成为了中原王朝屯兵的重要枢纽。早在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汉朝就在这里设置了戊己校尉府。既然有了兵卒,就需要粮食,而在当地兴修水利、发展屯田就成了当务之急。之所以要在当地屯田,是因为粮食运送过程中的损耗相当大,任何一个王朝都没办法长期承受将大批量粮食从中原地区运到吐鲁番地区的沉重负担。

最早这里依托着绿洲建立起了小规模的古城,如交河古城和高昌古城。但能够发展起文化灿烂、规模较大的古城,当地人所依靠的并不仅仅是大自然的赠予,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智慧——坎儿井。坎儿井是干旱地区开发利用地下水最早的水利工程,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神奇的走向和结构能够最大程度保存珍贵的水源,为干旱地区的人民提供足够的灌溉和生活用水。

关于坎儿井的起源,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观点认为它来自于中亚,是从波斯帝国传入新疆地区的,时至今日,伊朗地区仍旧是世界坎儿井使用年代最长、数量最多之地;第二种观点认为它来源于中国内地,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它起源于井渠,《史记·大宛列传》中曾记载当地人来到中原找到“秦人”学会了穿井之术,从而解决了城中断水的问题;第三种观点则认为这是来自于本地先民的发明创造。

虽然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但目前还是第三种说法受到更多人赞同——因为在新疆地区发现了刻有坎儿井的岩画,这些画至少有4000-6000年历史,无论是中亚传入还是中原人传授,都不能解释在距今年代如此久远的岩画中为何会出现坎儿井的身影。

02

标准的坎儿井,一般由竖井和暗渠两部分组成,竖井供定位、进入、通风之用,开挖时所取的土会在周围形成环形土堆,从而防止地面水渗入;竖井的深度与坎儿井所处的位置有关,下游地区一般只需要打10米左右,上游地区则有可能需要深至一百米。

暗渠又称“输水廊道”,有集水段和明渠段,其宽度、高度等一般只能允许一人侧身进入,长度则根据水位深度、土质等因素不同而变化,一般都有3到5公里,最长则可能超过10公里。大部分位于地下的坎儿井,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水的蒸发,在没有科学知识的年代,仅仅凭借实践建造出这样结构复杂的水利工程,先民们的智慧可见一斑。

坎儿井在新疆的干旱地区十分常见,是当地农业的重要保障。当然,修建一条坎儿井也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修建上千条的数量更是消耗不小,但是坎儿井是切切实实为人民谋到了福利,而且造福了新疆当地人民千年。从这个角度看,历朝历代耗资巨大修建而成的长城,固然能够抵御一定少数民族的进攻,也十分壮观,在今天看来有着相当的历史意义和观赏价值。但是从“造福人民”这一实用性角度来看,坎儿井是比长城还要伟大的存在。

20世纪50年代末,坎儿井的数量达到了最高峰,当时全疆有着1784条大大小小的坎儿井,灌溉面积可以达到公顷。然而由于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加上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日益扩大,水资源被大量消耗,许多坎儿井被迫废弃,尚能使用的坎儿井数量显著减少。以占新疆坎儿井数量70%的吐鲁番地区为例,从1957年到2014年,坎儿井的数量减少了1023条,平均每年就有18条消失,不再能发挥原有的功效。再不保护,就快要彻底消失了。

文章来源:《中国设备工程》 网址: http://www.zgsbgc.cn/zonghexinwen/2021/0310/1195.html

上一篇:实施“5321”工程、18条支持政策,宿迁出台建设
下一篇: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超级工程”,每一个都有

中国设备工程投稿 | 中国设备工程编辑部| 中国设备工程版面费 | 中国设备工程论文发表 | 中国设备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设备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